亞里士多德在他的《尼各馬可倫理學》中提及三種不同的生活,以及說明何者是最好的。本文將討論這些比較,是否符合我們身處的時代的普世價值觀。
首先, 人有三種生活──追求享樂的生活,追求政治的生活,追求默觀的(contemplative)生活(I v, 1095b19-20)。亞里士多德雖也提及追求財富的生活,但追求財富只是為了用它去消費,與上述本身就被欲求的三者不同,只是一種手段(I
v, 1096a6-10)。
一切活動都有它的目的而且有終極的目的(I i, 1094a22-23)。幸福,作為最終目的,
是自足的,而且是終極的,完美的(Perfect)(I vii,1097a20-21)。所以,目的最接近最高善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了。而選文中,追求政治的生活不是最好的,因為它的目的──追求榮耀和祈求他人因自己的德性而稱讚自己,不能自足,而且德性是更高的目的(I
v,1095b25-40)。但是,在現代,人追求一樣事物,可以有各種不同的目的。政治家亦可以純粹只為施德政,當施德政時就滿足了;這目標既自足又終極,由此可見,人可以各自有不同的能滿足自己的目標。
那麼,追求享樂的目的接近最高善嗎?亞里士多德舉出有職業的人的善和出色在於他完善地發揮了他的功能(I vii, 1097b26-27)。生命活動為植物所有,感覺為動物所有,人特有的功能就只剩下理性的思考及理性地行動了(I vii, 1098a4-5)。因此,人的善,就是靈魂根據美德去行動(I vii, 1098a16-18)。照此推導,追求享樂較追求理智低級。
宏觀來說,亞里士多德的功能論或許說得通,事物各司其職,世界也許能處於和諧之中。但在個人來說,功能論則時時失效,例如,好奴隸自身並不幸福。而在現代的價值觀中,許多人是自我中心的。人並不在乎他人,例如,現代人幫助他人是為了滿足自己。而功能卻總是對他人而言的,當只有自己一個時,功能並沒有意義,這裡功能論便失效了。完善地發揮自己的功能甚至不能一定對他人是好的,性本惡的壞人並沒有美德,他完善地發揮自己的功能,顯然不能說成是對他人好。
對自己的善是甚麼?如何對自己好?亞里士多德對自戀者的評述解釋了這個問題,他認為對自己好是以理性來行動的,因為人做理性思考,才能知道甚麼對自己最好(VIII viii, 1169a35)。
總括而言,根據自身的理性去行動的生活,的確是對自己最好的生活,但這並不是功能論的緣故,而是理性思考後得知甚麼才能最長久有效地滿足自己。最終追求甚麼,並沒有分高低,因為無論理性思考後追求甚麼,其目的都是自己的幸福。
徵引書目
Aristotle. Nicomachean Ethics. Trans. R.C. Bartlett
and S.D. Collins. Chicago;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1.